11月8日,第32届中国新闻奖评选结果揭晓,浙江广电集团融媒体新闻中心(浙江卫视新闻中心)杨川源团队连续三年荣获中国新闻奖一等奖,开全省新闻界先河。集团党委决定,对杨川源同志给予通报表彰,号召集团全体干部员工向杨川源同志学习。
杨川源是我院98级播音专业校友,曾获浙江传媒学院第六届“卓尚”银校徽优秀校友奖。自2005年起在浙江卫视担任记者,现任集团融媒体新闻中心(浙江卫视新闻中心)主任助理,是中国共产党浙江省第十五次代表大会代表、中国记协第九届理事,曾获得中宣部“宣传思想文化青年英才”、全国十佳出镜记者、浙江省政府个人二等功、浙江省千万工程美丽浙江建设突出贡献个人、浙江省东西部扶贫协作突出贡献个人等多项荣誉。
17年来,杨川源同志扎根新闻一线,用脚步丈量大地,以真情刻画时代,蹚出一条增强主流传播舆论引领力、感召力的创新实干之路,树立了新时代新闻工作者奋进新征程建功新时代的良好形象。她坚守初心、牢记使命,感受时代脉动,深入践行“四力”,用自己的行动感染激励团队青年共同成长,充分发挥身先士卒、先锋引领的模范力量;用实际行动诠释克己奉公、坚韧不拔的奉献精神,是集团队伍忠诚担当、爱岗敬业、守正创新、业务精湛的优秀代表,是集团赓续“北高峰精神”、弘扬共同价值追求的生动典范,是广大干部员工学习的先进榜样。
在基层,杨川源有不少外号,最意想不到的莫过于“铁匠”的“美誉”。别人觉得用来形容女性太硬,她自己倒觉得挺合适,打铁的务实,匠人的坚守,“我们就是打铁人”。伙伴们都叹服于她常年奔跑的精力,集团和频道着力培养她成为多面手,带动更大的队伍。
同事曾经记录下杨川源连续17天的行程:“8月2-7日,长兴蹲点报道;7-8日,“一起翱翔”绍兴站直播总导演;8-9日,连夜赴温岭迎战台风“利奇马”;9-11日,转战玉环直击台风登陆;12-18日,返回临海蹲点灾后报道。地方经济报道、融媒体专题直播、台风直播、灾后蹲点,她像陀螺一样高速、高质量运转着。”同时,她也要科学调配各路力量,让更多年轻记者得到锻炼,把握好报道主线。
这次杨川源连续三年获得中国新闻奖一等奖,全国罕见。以主题论,乡村治理、教育扶贫、数字化改革,三年来的作品都是敲击时代的重大选题;以体裁论,系列报道,突出时代特点。
2020年获奖作品:系列报道《“并村”之后》
2021年获奖作品:消息《陈立群的最后一次家访:即使拄着拐杖也要来关心台江的教育》
2022年获奖作品:专题《(数字化改革之道)省市场监管局:“闪电速度”的背后》
无论内行或观众,但凡看过杨川源的这些作品,一定能感受到一股共通的气息,沾泥带露,有潮湿的情感,有坚韧的追索;它是具体的、可感的,如同大江大海积于水滴雨露,恢宏的事功化自日复一日、人复一人的日常。如果以菜品比喻作品,杨川源做出来的就像是一盘鱼香肉丝,家常馆子里刚端上桌,热腾腾冒着锅气,肉丝垒得铺出盘子边儿,食材都惯见,但酸甜鲜辣凝起神来叫板你的味蕾。须知,这背后是个掌勺17年的厨师,每日挥汗灶前,信奉烟火气里藏着大滋味。
今年又一次获得中国新闻奖一等奖的消息传来,杨川源说,得奖当然很开心,是浙江数字化改革的先行底色,让这个报道有了价值,而连续三年获得一等奖,一方面是团队自身的努力,但特别重要的,是集团党委、编委会和浙江卫视对新闻报道的高度重视、舍得投入,是集团和新闻中心领导对业务创新创优的耳提面命、严格要求。电视讲究的是团队合作,每一篇报道都是多环节一起使劲的结晶。
“编委会领导经常给我们新闻选题,和我们一起提炼主题,甚至直接帮我们改标题。如果说这几年来我的业务有所提高,都是被这样的业务氛围给逼的。”杨川源的报道,最大的亮点是现场。而这几年来,她对“现场”两字的理解、把握和呈现方式,也经历了一次次的提升,这就是逼出来的结果。出镜是她的强项,也给报道带来亮色。但渐渐地,她又觉得不对,出镜再好、再有设计感,也无法代替现场画面的感染力。于是她开始“消失”,不再轻易“抛头露面”,更不允许简单拉住采访对象“站桩式”采访,而是让人物在事件进程中、新闻场景中自然地“说话”。
“我一直是在这种'较劲'的业务氛围里成长的。”
“好新闻永远在路上——这是浙江卫视新闻根深蒂固的传统。”
“没有最好的现场,只有最真实的现场。”
如今的杨川源,又锚上了新目标——“在一起”基层蹲点工作室。她正在牵头建设网格化的基层宣传战队,把蹲点报道的经验打法沉淀。